2011年内审师治理风险和控制讲义:三个要素

admin 未知

  三个要素: 
  (1)督导(监督):是持续进行的过程,从计划开始直到审计任务结束。对审计工作最佳的控制就是对所有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性的复核。内部审计主管负责提供适当的审计督导。目的是产生一致的高质量的审计。 
  (2)内部复核: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定期、正式的内部复核,服从于内部审计主管要求,不服从于董事会要求,也不服从于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管理层的要求。 
  (3)外部复核:同业复核,显著特点是客观性,能够提供独立评价。 
  实现预期目标:完成一系列目标。 
  证明审计质量的前后一致 
  质量要建立在审计工作的各个阶段,包括计划、实施、报告、后续跟进。出具报告前,还要进行最终的质量核查。 
  质量核查包括两类测试:对支持有关成果的证据的独立验证;成果复核。 
  (g)事后审计质量检查 
  事后审计质量复核向高层管理者提供内部审计部门遵循职业标准及相关政策和程序的独立评估。 
  审计小组是否具备完成审计任务的资格?每位审计人员是否满足执业要求? 
  工作底稿是否指出了有关独立性受损的未解决的问题? 
  内部审计与全面质量管理 
  一个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不仅要能确保开展工作的质量,还要确定所完成的审计工作,以及客户和利害关系人对有关结果的看法。这可以通过客户和利益相关者调查,建议追踪和报告系统,以及审计师绩效评价和报酬体系等方法完成。 
  背景: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C)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菲根鲍姆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都纳入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强调为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客对他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指导人、机器、信息的协调活动。 
  质量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属于质量的事后检查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当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它只起对出厂产品质量把关作用,而起不到预防作用。 
  第二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进入数理统计阶段。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找到影响产品质量的许多内在规律,从而对生产等过程加强管理,促进了质量的提高。这个阶段只注意了直接构成或影响产品质量的物质方面,但仍忽视其他组织管理工作。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了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把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紧紧结合起来。全面质量管理以预防为主,把质量管理贯穿于设计、制造、辅助生产、用户服务的全过程中。 
  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1)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这是就横向而言。 
  (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这是就纵向而言。 
  (3)参加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对于过程的全面管理,预防为主。 
  了解了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后,再回顾一下这个知识点: 
  内部审计中要求质量保证方案具备的三要素:监督、内部复核、外部复核。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基本要素 
  (1)审计质量的重要性: 
  保证工作质量一致性的原则、政策、程序。审计从计划开始在各个阶段都应该建立质量控制。 
  各个阶段是指从计划开始,到后续跟进审计结果。 
  (2)事前审计质量复核: 
  做正确的工作。效果 
  审计工作需要审计资源,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存在机会成本。在开展审计活动时,审计人员应该明确开展该项审计工作是否明智,是不是满足需要,是否有助于建立审计人员能力,是否具有收益,如何判别。审计过程本身。 
  将工作做正确。效率 
  对资源高效运用,高成效。目标是否明确,客户是否需要,是否恰当,人物范围是否满足审计目标,审计结果沟通情况。审计过程内部。 
  实现预期结果,质量前后一致。 
  注意点: 
  1.证据是否充分,是否支持发现 
  2.结果是否满足高层经理需要,满足客户需要,前后一致。

 

向作者提问

  • 最新评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